那个机场没发火的妈妈,引46万人点赞!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,到底有多难?


频道:教学资源 来源:天津家教网 点击:169 日期:2022/10/1
最近,又有个新词出圈了,叫「松弛感」。
源自微博上一位博主出行过程中的一次见闻,一位妈妈、一个家庭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平静的处理方式,让他不由地感慨和震惊:
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...
事情经过我就不赘述了,大家可以看看原博。
就是这位在机场没有发火的妈妈,引得46万网友的点赞!
你们看,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突发事件中的焦虑和指责,再面对这种情绪稳定所带来的松弛感时,只觉得稀缺!
实不相瞒,我也想过,这事如果搁我身上,我会不会也如此平静?
很遗憾,答案并不确定。
我想我也会沉下脸来,面露不悦。或者就算我面色保持平静,我内心大概率也会焦灼,有怨气。
而我唯一能保持的理智,可能就是尽量别让自己的情绪波及到孩子。
和朋友聊起这事时,她说我能有这样“保护孩子”的意识已经很不错了,有多少人,都是在这种“情绪不稳”的阴影中长大的。
朋友的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另外一则新闻:
广西一家人给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,姑姑不小心坐坏了孩子的蛋糕。
 
尽管并不是姑姑的错,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椅子上被别人放了蛋糕;
尽管她自己的漂亮裙子也因此被毁掉了;
尽管她已经给侄女道了歉、第一时间就去哄...
但全家人依然把矛头都对准了她,尽情施展自己的愤怒和责骂...
 
网友感慨:太窒息了!
但说来讽刺,似乎这种与松弛感背道而驰的“窒息感”,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环境中,才是常态。
可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,这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愤怒,这种家庭氛围中时刻存在的指责,对于孩子是怎样一种伤害
千万别低估情绪对孩子的杀伤力
影响孩子的安全感、导致懦弱自卑的性格
武志红曾经说过: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,当父母不安时,孩子就会立即警觉。
这一点,在网友的评论中可见一斑。
小时候母亲容易情绪紧张,打碎碗都要挨骂很久,导致我也容易紧张焦虑怕犯错:
 
仅仅是因为掉了身份证,就焦虑的在宿舍厕所哭:
“屁大点”的事就要被拖出来批斗,怀疑自己的焦虑跟家庭氛围有关:
这些家庭环境的共同特点就是容错率极低:
因为总担心出错而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;出错之后,又不着手于解决问题而是“翻旧账”。
在这种“高压”状态下,孩子的安全感会越来越低。
他们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会犯错,也会因为害怕承担“做错”的结果,干脆逃避、不去尝试。
而我们遇事“翻旧账”、互相指责的行为,也容易让孩子形成易怒、易指责、推卸责任的问题。
这势必会影响孩子将来健康社交关系的建立。
学会撒谎和隐瞒,对家长“心理性失望”
说句实在的,孩子在犯错或者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,比我们要紧张、害怕的多。
而人在害怕时,会本能的趋利避害。
如果父母此时的情绪是平和、放松的,那孩子基本上也会在我们的温柔引导下,愉快的承认并改正。
如果此时父母是焦虑、暴躁的,那便会激起孩子心中的应激防御机制,他最需要、最想依赖父母的时候,父母比他崩的还厉害。
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对父母的“心理性失望”——不再向父母寻求理解和安慰。
 
小时候可能是不小心弄脏了沙发、丢了钱、没写完作业而不敢承认;
以后就可能是遭遇了欺凌、侮辱,而不敢求助...
千万要记得,爱是肉眼可见的,但失望却是消无声息的。
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,从何而来
松弛感,说起来是热词,但实际上它的内核依然是“情绪稳定”。
当然,我们都是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,开心也好,愤怒也罢,这都很正常。
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,应该有的觉悟就是,不应让他人为我们的情绪失控而买单。
如果你的恶语和脸色,已经影响别人的生活;如果自己一时的怒气,开始破坏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亲密关系。
那么,就有必要去反思和改善。
1、保持对自己情绪的觉察
大家有没有发现,情绪支配下说出口的话、做出的事,总会让人追悔莫及。
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,“吼过就后悔”往往就是我们最常做的事。
其实让我们摆脱情绪支配的方法里,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,保持对自己的觉察,意识到我们为何会处于这种情绪。
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埃利斯创建了一个经典模型——情绪ABC理论。
A代表诱发事件,B代表信念(人对A的认知、评价和看法),C代表结果(也就是情绪)。
通常情况下,我们都觉得,事件A发生,导致我们产生情绪C。
但是心理学家却认为,在大部分情况下,并不是A直接影响了C,而是B把A和C联系起来了。
我举个简单的例子:
孩子做口算题,10道错了5道。(诱发事件A)
有的家长可能会想:就这么10道题,还错一半,太不认真了!(看法B1)
但还有一部分家长就会想:上次还错了7道呢,这次进步了!(看法B2)
前者会感到失望、焦虑。(情绪C1)
而后者,却能欣赏到孩子的优点,而感到松弛、满足。(情绪C2)
这就是典型的对事情不同的看法,决定不同的情绪。只要改变了看法B,那么情绪C也会随之发生变化。
说实话,理论并不难懂,说白了不就是“还剩半瓶水呢”和“只剩半瓶水了”的区别?
但都是活了30多年的人,很多所谓的观念、看法都已经根深蒂固了。
有时候不是不想换个角度,而是事情发生时,我们固有的观念,就会不由自主的跳出来。嗯,我也承认。
但我想说的是,我们能知晓“我的看法、认知可以改变我的情绪”,这就已经迈出了情绪觉察的第一步。
下次再遇到有可能让我们崩溃的事情时,头脑中能有一个念头,其实,这件事还能这样看。
2、在他人情绪爆发时,做好“隔火带”
除了对自己情绪保持觉察,在别人情绪爆发时,还要做好“隔火带”。
至少有一方保持理智,减少因为一时的不可控,
对家庭和亲子关系的破坏。
因为情绪的爆发往往是瞬息万变的事。所谓星星之火便可燎原,一点点小小的苗头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。
所以,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做那个掐断火星的人,避免情绪的小火苗形成燎原之势。
想起C爸刚会开车那会儿,我们一家人出去玩,C爸开车不小心走错了路。
正想着怎么走回“正道”的时候,他上来就一句“你们别再大喊大叫了,都干扰我走错了!”
说实话,我不生气吗?
肯定是气啊。
但我知道,走错路并非我跟孩子的错,C爸的这句指责,也只是情急之下的甩锅。
在他情绪上头之时,我若跟他计较,那就是在火苗上浇了一桶油,只会让局面更不可控。
更何况,后座还坐着孩子,我更不想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”。
所以,我立即用玩笑的口吻说:
“看来爸爸开车属那‘蓬头稚子学垂纶 的,还 怕得车惊不应人 。
得了,前面左转还有个景点,咱们也可以去那看看,回来再去原来的目的地。一次玩俩,这不就赚了!”
一句玩笑+一个方案,就已经把火星浇灭了。能有多难呢?
C爸听完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刚刚的“失态”,握了下我的手表达歉意。
扭头看看娃,正为可以去两个景点而开心的笑着。
其实仔细回想,你也会发现,有时候让我们情绪失控的并不是什么大事,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。
出去玩走错路了,换个景点或者下个路口掉头回来就是;
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破了,收拾好再买一个便是,你也不是真的差个碗钱;
错过了定好的车程,改签下一趟也行...
这些事情,并非不可挽回,而且补救起来成本极低,又有什么值得去耗费情绪的呢?
我们提高自己的容错率,伴侣朋友就就会很松弛;父母提高对孩子的容错率,孩子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,幸福感就会biubiu蹿升!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
编辑者:天津家教网http://www.shzkx.com)